「自經區若不排除農業 台灣農將瓦解」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主任吳榮杰憂心忡忡的說。對於政府大力推行自經區,吳榮杰老師說,台灣農業成本高,無法跟規模經濟相對大於我們許多的國加比,若是將農業放入自經區開放,將會嚴重影響台灣農產的價格與品質。
「做錯還不停替自己的錯誤包裝才是最恐怖的」有如包裹著糖衣的毒藥,毒害台灣農業的生存,也毒害台灣人民的健康。
《農業加值是裹著糖衣的毒藥》
台灣農業長期面臨不完全競爭與老齡化的危機,其中城鄉差距與農村所得平均偏低均是導致台灣農業逐漸凋零的原因。吳榮杰老師提到,政府打著「農業加值」的大旗,希望能說服國人接受自經區提案,但如何加值?台灣先天土地面積小,再加上山坡地多,面對國外動輒數千頃的耕作面積相比,台灣農產品成本自然高出一截,有90元的茶葉可選,廠商怎麼會選擇450元的茶葉。
所謂的農業加值,應該是想辦法讓台灣的茶農提升商品價值,而不是幫助越南、中國的茶農加工茶葉,然後再以台灣製造的名義輸出,如此以來的確能提升台灣GDP成長,但當政府無法替人民進行產品把關時這些劣質加工品將流入市面,消費者無法確定自己所買的到底是來自台灣的原料還是只是台灣的加工,再者若是產品原料出問題,輸出國外後損壞的也是台灣的聲譽。
而自經區的"區域"概念,吳榮杰老師也直言,自經區允許廠商將公司設立於園區內,卻可以在全台灣設廠,這種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就是政府所謂「不會影響到台灣農民」的保證。
《中國農產品全面開放將打垮台灣農業》
對於外界傳出反自經區就是鎖國、害怕自由化競爭,吳榮杰老師說,鎖國不過是恫嚇的說辭,讓人不得不接受自經區的全面開放。
台灣早在戒嚴時期就開放貿易自由了,但對中國停止往來。台灣過往也是以貿易起家,但即使開放,也死守中國對台的830項敏感性農產品輸入,以保護台灣的農業。若說反自經區就是鎖國,那麼戒嚴時期的經濟奇蹟又該如何解釋。
吳榮杰老師也強調,我們並非害怕競爭,但在商人利字當頭的選擇之下,再加上免關稅免營利所得稅等超優惠措施,競爭又該如何存在。政府應該採取補助廠商使用台灣農產品的政策,而不是協同廠商獲取最大利益來壓縮農民的生存空間。
至於政府該如何做才是幫助台灣農業發展,吳榮杰教授指出,台灣各部門整合嚴重出現問題,造成互踢皮球的情況。國外有許多案例譬如說德國所成立的消費者保護與食品農業部,將所有與農產品相關的議題做連貫姓處理,能有效解決台灣農民所遇到的任何問題。而日本的6次產業化政策從生產、製造到市場的一條龍產業鏈也是值得政府借鏡。
《自經區非解藥 整合才是上策》
不平等競爭下台灣農民又該如何自保?吳榮杰老師舉例,過去政府並不是沒有協助農民轉型,只是施力不夠。台灣農產品應該做出市場區隔,做出消費者認同願意多花點錢購買的產品,不管是從品牌、標示與認證都需要著手。
而政府也該輔佐農民實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永續方式,已有機代替農藥,維持生態的多樣性。他也以稻田為例,在稻米休耕時農民可以種植野薑花吸引遊客前來品嘗花草茶,或是種植蓮花讓學童能體會採收蓮藕的樂趣。
( 撰文、攝影:B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