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公民之聲】價值的選擇-從紐約市長選舉看台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柯文哲、連勝文臉書,本報合成


2014年1月1日,共和黨的麥克‧彭博(Michael Rubens Bloomberg)結束了在紐約長達二十年的執政,由民主黨人比爾‧白思豪(Bill de Blasio)就任市長,開啟了紐約新的一頁。


在選戰中,白思豪的對手,曾任紐約大都會捷運局執行長的共和黨人喬‧洛塔(Joe Lhota) 喊出「全紐約的市長,經驗豐富的領導」口號,並主打穩定、繁榮的競選基調。反之,基層出身的白思豪致力打破貧富差距,以「絕不拋棄紐約任何一人」作為競選口號;此外,白思豪雖是民主黨提名市長人選,但事實上他的黨派歸屬並不明顯,並沒有給人強烈的民主黨的形象,甚至在選前的民調中都顯示共和黨人有20%表示會跨黨支持白思豪;這樣的現象,你是否覺得似曾相識?

我們將視角暫時先拉回台灣首都-台北市,在國民黨市長馬英九、郝龍斌長期執政了16年下,在2014年11月29日的九合一選舉投票日,也將選出新任市長,由喊出「價值選擇歷史時刻」的台大醫師柯文哲對上「散播希望種子」的前悠遊卡董事長連勝文。


紐約與台北的市長選舉,看似不同卻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究竟,紐約市長選舉對台北市長選舉有何值得借鏡之處?


共和黨、民主黨 ?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美國的兩大黨-共和黨、民主黨

維基百科


共和黨普遍被認為是偏向右派的保守主義,傾向於擁護傳統、主張漸進,認同美國傳統價值、維護家庭價值、保守財政等,在外交及國防則採強硬態度:從911事件,布希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發動反恐戰爭可見一斑;經濟方面主張傳統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社會福利及稅收愈少愈好,也就是有錢的人就賺錢,不會賺錢的人政府也不必給予太多福利。


維基百科


而民主黨則主張與時俱進,政策必須隨著社會改變而調整、改革,並且認同非美國本土的新移民;大多數民主黨員支持平權法案,主張無論性別、年齡、種族、性別認同、宗教等,皆應該享有機會上的均等,可見意識型態較為開放;經濟立場則是提倡最低工資,增加商業管制,政府應介入協助貧窮的勞工階級,與共和黨比較之下,民主黨的理念似乎較貼近多數的勞工階層。

有趣的是,共和黨的擁護者較多中產階級以及老人,遍佈石油礦業及金融企業;政治光譜偏左的民主黨,支持者較多高知識分子、窮人、拉丁裔及非裔,如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就是非洲裔民主黨員。


紐約近年發展


紐約過去二十年來,先後由兩位共和黨市長朱立安尼(Rudy Giuliani)、彭博執政,強調穩定、治安、及經濟發展的「傳統價值」,容許警察對街道上的民眾攔查、搜身,加速房地產的開發,試圖打造一座有禮、富裕、安全的城市。

維基百科


然而從2002至2009年擔任紐約市議員、2010擔任公共議政員(註1)的白思豪,卻見到在有禮、富裕、安全背後,被掩蓋下去的真相:許多市民面臨貧窮問題,即使所謂的「中產階級」,也沒有能力在房價飆漲的紐約,找到能夠負擔的住宅;警察對於膚色不同或其他種族的少數族群進行不當盤查逮捕、侵害人權;還有教育資源集中在貴族私校,許多公立學校師資及教育品質相當低落。

白思豪甚至表示,「紐約正上演雙城記,紐約有近40萬名百萬富翁,然而我們鄰居有一半正處於或接近於貧窮線。」,12年來,彭博不斷向華爾街示好,或許就是造成貧富差距的元凶之一。


台北近年發展


而台北的定位,雖不若紐約為世界金融中心,但作為亞洲最自由的幾個國家之一,某種程度上也可將其視為台灣發展的指標城市。

圖片來源:連勝文臉書


同樣地,國民黨執政長達16年的台北也面臨一些問題,如官商勾結、拆屋徵地,縱容建商炒作房地產,造成房價所得比全球第一,不吃不喝一輩子都未必能在台北買一戶房;金錢、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上,而年輕人領取低薪22K,為血汗企業賣命的更不在少數。

簡言之,就像是有一道高牆,將一座城市區隔開來:紐約一邊是金融產業、建商等高收入、有權力的富人,一邊是買不起房的年輕人、貧窮階級;而台北也被這道透明的牆,區分出官商勾結的權貴,以及月領22K、看不見未來的年輕人。


紐約市長選舉


2013年,選約市長選戰正式開打,共和黨推派出喬‧洛塔(Joe Lhota)參選,競選口號為「A mayor for all of New York, proven leadership (全紐約的市長,經驗豐富的領導)」他在競選時提到:

「或許你們有些人會記得,在朱立安尼擔任市長(註2)以前,這座城市是無法管理、無法駕馭的,但在正確的引導下,一切開始發生變化,犯罪率降低,商業開始繁榮,我們也開始針對公立學校進行系統改革,但我們的進步是脆弱的,有可能因為我們選出錯誤的市長而造成逆轉,紐約市政府是個擁有三十萬員工及七百二十億美元資產的大企業,我相信未來的市長必須要擁有公私兩方面的經驗才足以勝任」

對手白思豪則高喊「Leave no New Yorker behind (絕不拋棄紐約任何一人)」,用貼近平民的角度主打雙城記,也就是大部分的窮人對抗在金字塔頂端的富人,儼然是典型「佔領華爾街」的擁護者;他主張向1%的富人徵稅,全面用於免費學前教育;對抗社會分配不公、縮小貧富差距、保障人權自由,他選擇和基層人民站在一起,要打破不平等、拒絕政治及權貴遊戲,他誓言在這個世界城市,不會再有任何基層市民被捨棄。


獨特個人魅力-柯文哲與白思豪


白思豪的出身儼然就是美國多元社會的縮影,出生在政商名流聚集的曼哈頓,成長於遍佈非裔、拉丁美洲人的布魯克林家庭;曾是越戰英雄的父親酗酒、家暴、自殺;自己年輕時也積極參與左派運動;後來更迎娶了一位曾是同性戀的非裔老婆,這樣的成長過程,讓他深刻體會到社會底層的掙扎,進而提出以「progressive (前進)」為主軸的政見,並獲得不少少數族群的認同。

圖片來源:英國《鏡報


而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同樣來自一個普通小家庭,祖父柯世元曾是228是件受難者,父親柯承發是個國小教師,柯文哲靠著自己苦讀考上台大醫學系,而從事醫師之後更每天接觸病患,同樣深知基層民眾的感受;參選以來,用自己的角度,觀察當前台北市所面臨的問題,再真正與年輕人接觸、深入底層了解,與幕僚討論後提出眾多貼近民意的政見。

某種程度上,白思豪與柯文哲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出身平民,沒有權貴背景;以底層角度出發,提出改革政見;推倒將城市區分為兩邊的高牆,打破不平等。


圖片來源:柯文哲臉書



那洛塔跟連勝文呢?


洛塔來自一個公務員家庭,出生於布朗克斯,是紐約一個高失業率的行政區,祖父為紐約的消防員,外祖父為計程車司機,父親則是一名警察;但他是家裡第一個上大學的成員,主修工商管理,靠著苦讀以優異的成績從喬治頓大學畢業,而後更從哈佛大學取得MBA學位。回到紐約後,靠著自己的專業商學背景,在金融企業界工作14年,開啟投資事業;後來在朱李安尼時期,更被延攬為副市長,負責經濟與財政部門的管理;而後也擔任大都會交通管理局的首席執行長,財政、商業方面的資歷相當完整。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連勝文同樣出身於一個公務員家庭,不過與洛塔等級差多了,形同「含著金湯匙出生」,其祖父連震東曾任台北州接管會主委、行政院內政部長,父親連戰為國民黨榮譽主席,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而連勝文自輔仁大學畢業後赴美求學,在美國就讀哥大法研所時,因學長推薦進去金融業界實習,並修習八堂相關課程,後來進入官股高達四成的悠遊卡公司擔任董事長。

本段雖拿洛塔與連勝文兩人相比,他們各自父親及祖父都確實都曾任公職,而兩人也都有金融、商界的背景,後來洛塔擔任大都會捷運局首席執行長,連勝文也擔任過台北捷運主要電子貨幣的悠遊卡公司董事長。不過老實說,雖然經歷略有相同,但洛塔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是靠著自身的勤奮與苦讀所爭取而來,財經與商界背景也十分扎實,遠非連勝文靠著家族人脈到處空降擔任董事長可比擬。

圖片來源:連勝文臉書



選舉不該只是藍綠,更是價值的選擇


紐約市這場選舉,無疑是價值的選擇,而非黨派或權勢的選擇;而選舉結果,白思豪根據自己的政治角度,對於現狀提出有力批評,更說服過去的共和黨員,以贏得超過70%的選票當選新一任市長。


而柯文哲將這場選戰定調在「choice」,是價值的選擇,他強調,台北市雖然沒有共同的過去,但卻可以選擇共同的未來;無形的高牆存在許久,必須要讓這座高牆倒下,用愛擁抱台北。而我認為,相信價值選擇,而非拘泥於傳統的藍綠分野,台灣、台北才能邁向更好的未來。



你準備好了嗎?明天,11月29日,去投票,用選票大聲說出你所相信的價值!



圖片來源:柯文哲臉書


(撰文:QQ、Kenzo)

-----------------------------------------------------------------------------------------------------------------

※註1:紐約政府公職之一,由市民選舉產生,職責在於監督市政;在議會內,公共議政員只能提案,不能投票,被視為紐約市長的跳板。

※註2:朱立安尼前任市長為民主黨人戴維‧丁金斯(David Dinki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