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懶人包】白話說憲改(下)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總統制制衡手段與台灣比較

上面提到,總統制裡面,總統受到國會的牽制,也就是國會裡面,執政黨的多寡是總統施政是否順利的重要原因。以兩黨制的美國為例,共和黨、民主黨在國會中,長期以來比例大約各佔一半,所以任何一黨的總統若要成功推行政策,勢必要爭取到兩黨的認可,也就是說只有自己的政黨支持是不夠的,必須還要讓其他黨議員滿意才有可能推動政策。


而台灣雖然也是兩黨制,但卻有許多問題,分述如下:

一、中華民國建國以來,一直是一黨獨大的狀況,加上政局不安、戒嚴等因素,使得1986民進黨建黨以前,台灣不存在其他政黨。

二、解嚴以後,各政黨紛紛成立,國民黨受到空前挑戰,時至今日已有250個左右政黨,但實質上在立院有席次、同時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仍然只有民進黨以及國民黨,其他小政黨因為制度關係根本無法反映在席次上面。

三、民進黨之所以在短短幾十年內竄升為台灣第二大黨的原因,除了是「黨外」以外最早成立的政黨,很大一部分跟台灣人期望新氣象的改變有關。尤其美麗島事件後,集合許多精英分子的民進黨,某種程度上是台灣人民理想中的寄託。

四、現今社會高層,很大一部分是既得利益者:在台灣常常可以聽到官商勾結、政客跟商人利益交換等新聞,如近期林益世案、葉世文收賄案、「頂新門神」等等,不難看出社會上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人都與政府交好,以至於國民黨在政壇仍然具有一定的席次。換句話說,若是換了個政黨執政,這些既得利益者將會被迫做出一些改變,使得手中的權、利受到影響,所以他們選擇繼續讓國民黨執政,避免遭遇不測。此番話並不是批評國民黨不好,還是有官員、民意代表認真為民服務,頗受好評的。

五、如今具投票權的公民,大部分是民國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而民國80年以後,台灣無論政治或經濟都有劇烈改變。但這些置身其中、感受最強烈的年輕世代,有投票權的卻只佔總投票人數的一小部分,就算對政府或是民意代表有意見,因為選票數量少,也無法實質上造成影響。

六、台灣投票制度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下述),投票人若是喜好某小黨候選人,在心理上卻預期該小黨候選人無法順利取得席次,便會覺得不如把票投給有一搏之力的大黨候選人,以至小黨無法佔有席次。從現今國會仍然是以兩黨為主的情形,便可窺見一斑。

綜合前述六點,國民黨在議會中仍拿下五成以上席次,而民進黨及其他小黨就算聯合起來也無法撼動多數的國民黨。我們再回頭看看美國,上、下議院的民主黨、共和黨席次互有消長,但基本上誰也無法絕對贏過對方;反觀台灣,只有國民黨能以絕對多數壓著其他政黨,民進黨或其他小黨若無法團結一致,根本連抵抗的力量都沒有,所以我們很容易看出,為何中華民國的立法院無法有效制衡總統,因為球員兼裁判,都是自己人。這是歷史淵源,畢竟台灣真正的民主發展才短短幾十年,要達到理想、和諧的階段必須經過許多磨合、更動,並非一蹴可幾。


若是問起扁政府時代一樣是民進黨在立院席次較為多數,為何民眾沒有相同問題?我們來看一段 《台灣太平洋發展協會》在2014年8月底的調查、及《民報》在同年10月底的報導:

「關於陳前總統8年執政表現的評價,46.5%滿意,37.9%不滿意,游盈隆指出,由此可見,經歷了前後9年,因國務機要費及其他案件而起對陳前總統本人及第一家庭的貪腐指控或妖魔化過程,仍有多達四成七的民眾肯定陳前總統8年執政表現,雖有三成民眾不表肯定,誠屬不易。
對於陳水扁、馬英九兩任總統施政表現比較,民調結果47.2%認為陳水扁較好,20.7%認為馬英九比較好,22.4%覺得兩者都差不多。」(上列文字引用自《民報》報導)

圖片來源

有趣的是,陳水扁任內,綠營在國會席次雖是相對多數,但均未超過一半,分別是39%及40%;反觀馬英九任內,國民黨席次均超過五成,是絕對多數。同樣兩個執政時期,執政黨在國會的比例卻大不相同,民眾反彈聲浪更是天差地遠,這是對扁政府的肯定,抑或是對馬政府的不信任?筆者不多加贅述,由讀者自行判斷。


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
圖片來源



選票制度問題

依憲法增修條文規定,台灣的立委選舉制度,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

一、先將立委席次分成區域席次、不分區席次兩種

二、投票時領兩票,一票投區域候選人,一票投政黨

三、「區域席次」由該選區內最高票者當選

四、「不分區席次」依照政黨票的比例下去照順位分配,並且有5%的門檻


這種投票制度看似合理,既可以投自己喜愛的政黨,又可以投喜歡的候選人,兩個願望一次滿足,摸蜆兼洗褲,但對「台灣國情」實際上卻存在一些問題:

一、分區席次是贏者全拿,假設該選區有51%選票支持甲黨候選人並順利當選,則另外49%的乙黨候選人選票形同無用,無法真實反映該選區民意。此種情況有可能造成全國區域總票數與席次比例不相當的情況:例如2008立委選舉分區選況,應選73席,結果藍營拿到61席、綠營13席。國民黨總共獲得54%選票,竟拿得84%席次;民進黨獲得38%選票,卻只拿到18%席次。

二、不分區席次必須依照政黨得票數分配,也就表示沒有加入政黨就不能參與不分區選舉。

三、不分區席次有政黨票5%門檻,也就是就算拿到4%的政黨票也無法獲得席次,不利小黨生存,而此情形在立委減半之後更為嚴重。

四、小黨空間被壓縮後,容易形成兩黨制局面,尤其立委減半後更加嚴重,如2004年未減半時,親民黨、台聯、無黨團結等都還有相當數量的席次,但2008及2012選舉結果,幾乎不是藍就是綠。而台灣兩黨制局面的結果相信大家也都很清楚,藍綠互鬥、缺乏溝通,沒有第三種聲音,大家不會合作或妥協。


圖片來源 Rico Shen



憲改改什麼-內閣制

講完了台灣現況所面臨的問題,再來談談台灣要修改的兩個重點:內閣制及投票制度修改。
依台灣現況來來看,總統是哪一黨,通常閣揆就是哪一黨,很容易遭到在野黨或反對黨的阻撓,尤其藍綠惡鬥及利益關係之下,可能出現為反對而反對的情形;況且在野黨就算有對策也沒辦法具體作為,只能反對。所以目前有聲音提倡改為內閣制,是否有利於國情特殊的「中華民國」?首先,我們來談談立委選舉改成聯立制是什麼情形:

一、聯立制同樣是領兩張票,一張選人、一張選黨。

二、先依據第二張政黨票的票數比例,劃分出各政黨應得席次。

三、區域候選人中,相對多數者當選。

四、各政黨應得席次中,扣除已經當選的區域立委,剩下的名額由政黨名單依序當選。

五、聯立制的好處在於,可以較為具體將政黨得票數反映在國會的席次,也就是政黨拿幾成票就拿幾成席次,較於有利小黨生存。


圖片來源 Rico Shen



從聯立制選出立委後,我們將「台灣的現況」套用看看內閣制,並模擬出會出現什麼情況

一、馬英九處於超然地位:只具有儀式性地位。

二、王金平當首相(行政院長):負責國內大小政策,如果做不好隨時換人。

三、立法委員當官員,除了嘴砲打架之外,交通、內政、國防、財政、外交、教育、法務、文化等等都要這些立法委員來處理。

四、立委官員們為了要順利推行政策或立法,必須學會妥協、合作。

五、立委們不能只打嘴砲,還必須有專業素養、知識、技能,才能當個稱職的官員。

六、執政黨與在野黨若無法取得共識,同樣會產生僵局。

七、政黨很容易輪替,可能政策施行到一半就換人做。

八、小黨林立,人多嘴雜,不容易達成共識。

九、主政者必須擔任調和各政黨的角色。

十、當然這些只是模擬而已,並不代表以後真實會出現這些狀況。

看完這些可能發生的情形,您是否對於憲改充滿全新氣象的期待?還是害怕改變帶來的動盪不安?中華民國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雖然建國百餘年,但真正的民主發展只有短短幾十年,無法與西方發展數百年的國家相比。

內閣制對台灣未必比較好,小黨林立也可能造成過多異音產生,然而成熟的民主政體絕對不是說有就有,勢必會經過漫長、反覆的陣痛期,就像生小孩一樣;尤其牽涉到憲法層級的制度,國家產生的變動無疑是巨大而驚人的。

國家發展與政治息息相關,既然中華民國選擇了民主這條道路,那麼在這國家政治版圖劇烈變動下,選擇什麼政體、什麼投票制度還是其次,主政者的當務之急,絕對是停止惡鬥、互相和解。



(撰文:Q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