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Dave Wilson (CC BY-SA 2.0) |
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長一個多月,就已帶給台北市民極為有感的市政實施。第一天火速拆除忠孝西路公車道之外,並公布226處有公安疑慮的違章建築,要求限期拆除,絕不容許關說拖延。走在台北街頭,抬頭一望隨處可見各種奇形怪狀的頂樓加蓋,不僅有礙觀瞻更有安全風險。柯市長動刀處理的不只是違建問題,揭露出來的是台灣積習已久的城市文化病。
建築是城市的歷史脈絡,也反映出當地居民的文化。台灣大部分城市的樣貌在清治時期逐漸成形,但不久日本領台,實施市街改正,將城牆或街區拆除,並把中式民房改建。這是台灣的都市樣貌首次的計畫性改造。在日人離台後,大量湧入的中國軍眷,使得原有的都市規劃與屋舍量不堪負荷,居民私自搭建屋舍居住,或者改/增建原有建築,如華光社區、寶藏巖等就是這段時期產生的地景。
因當時缺乏統一規劃,都市整體發展並未統一,造成建築風格紊亂的現況。盤根錯節的違法加蓋之外,歷史建築或老屋的保存也是個問題。國民政府早期接收大量日人遺產,其中包含許多官舍、廳堂。建築規模較大的廳舍多數都持續沿用,但部分官舍因經費不足而荒廢,如台大位於福州街一帶的職員宿舍、台糖虎尾宿舍群,靜靜地躺在城市一角任時光刻蛀蝕。
photo credit:Michael Chen (CC BY-SA 2.0) |
但真正造成城市記憶斷裂的,不是經費不足或歷史共業,而是大眾對都市景觀與文化觀念的缺乏。根據營建署統計,2007年至今全台違建增加十五萬餘件,平均每年增加2.2萬件,顯現出違建的風氣依然興盛。在今日住宅供給充足的時代,如此高的違建年增率,表現出頂樓加蓋變成大眾之間習以為常的行為,造就台灣的缺乏美感的鐵皮建築奇觀。對於建築與街區的思考,台灣人總是以利益導向考量,對歷史價值全然無感。去年發生在萬華區寶斗里清雲閣的偷拆事件,顯現出文化價值的認知低落。而荒廢的新莊武德殿,呈現出有關單位漠不關心的態度。
在都市規劃中,政府扮演的頗具影響力的角色。以法國為例,1983年通過的「建築、都市資保護區劃」(ZPPAU)法案,規範舊街區的保存細節。當街區欲申請此保存計畫時,首先須經過都市形態學的調查,如街區的早期發展、不同時期的發展史,甚至就個別建築物的考察並建檔記錄,小至窗戶或水井等建築附屬細節都列入考量。日本則是制定「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條例,對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群的外觀作約束與維護。去年就發生有店家私自拆除老建築的木牆,改建玻璃櫥窗,最後遭到市府依法強制拆除並復原的處分。
法國與日本對街區景觀維持的注重,值得台灣借鏡學習。過去縣市政府在都市規劃上,集中於都市更新的辦理,對街區的地景維護考量不足,如淡水小白宮前微都更與重建街拓寬、龍山寺都更案等造成街區景觀破壞的爭議。都更成了投資報酬率的遊戲,而非都市樣貌的建構工程。
制定相關法規來遏止違法加蓋、維護街區的樣貌,或許是直接有效的行政手段,但如何改變人們對建築的價值觀與對地方發展歷史的認知,才是台灣重新塑造城市文化與建構獨特風貌的重點。
(作者:佐瑪 / 文章來源:新公民議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